天宝十二年春,太极宫含元殿的金漆门扉刚一推开,穿堂风便卷着苏婉儿袖中檀木匣的铜扣,"当啷"撞出一声轻响。
她站在朝班末席,望着龙椅上李隆基鬓角新添的白发,忽然想起前世课本里"安史之乱"那页的批注——"天宝后期,帝倦政,信奸佞,失察边镇"。
"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所献表章在此。"司礼监宦官尖细的嗓音刺破殿中晨雾,鎏金托盘上的洒金笺被举得与眉齐平。
苏婉儿看见前排几位老臣的背立即挺得笔直,其中韦见素的朝服下摆甚至微微发颤——这是她用系统人脉图谱标记过的"主和派"核心。
"东平郡王一片忠忱,"户部侍郎崔众甫率先出列,灰白胡须随着话音轻颤,"北地良马百匹、人参十车,足见其守边赤诚。
臣以为当降旨褒奖,以安藩镇之心。"
"崔大人好眼力。"苏婉儿向前半步,檀木匣在掌心压出红痕。
她注意到李隆基的目光扫过来时,龙案上的茶盏正腾起一缕细烟,与前世剪报上"755年冬,范阳起兵"的日期重叠成影。
"此信有诈。"她展开信笺,指尖停在"契丹愿献良马三千匹"处,"臣女查阅《开元边事录》,契丹与奚族去年秋日刚因草场互屠,今春断无联手上贡之理。"殿中霎时静得能听见飞檐铜铃的轻响,她听见系统"叮"的一声——历史原线浮窗在眼前展开:"安禄山752年冬上表称'契丹归附',实为调兵借口。"
"苏氏女休要危言耸听!"御史中丞宋浑拍了拍腰间玉鱼袋,"边事岂容你等内宅女流置喙?"
苏婉儿没看他,只将信笺举高半寸:"陛下可曾记得,去年八月安禄山奏报'破奚族三万',用的是'天兵所指,胡虏授首';前年春贺陛下寿辰,写的是'臣之忠魂,如雁北归'。"她从袖中抽出一沓泛黄的奏折抄本,"此信笔锋虽仿其刚健,却多了'伏乞陛下鉴臣愚忠'这般刻意的谦卑——分明是代笔。"
龙椅上的李隆基忽然坐直了身子,指节叩了叩龙案:"苏卿家庶女,如何得见往年奏本?"
"臣女斗胆,三日前请托兵部杜员外郎调阅了近五年范阳奏疏。"苏婉儿朝阶下的杜鸿渐微微颔首。
那穿青衫的员外郎立即出列,袖中取出一叠比对稿:"臣核对过安禄山亲笔手札,其'忠'字末笔必带挑锋,此信却收得生硬。
另,'人参十车'的'车'字,与前年献鹿舌时'车'字结构迥异——确系他人代书。"
殿中响起抽气声。
苏婉儿望着宋浑骤白的脸色,知道系统人脉图谱里"宋浑与范阳有密信往来"的标记不是虚的。
她又从怀中取出一本泛黄的绢册,正是今早用唐韵值兑换的"历史常识"——《历代伪降鉴》:"古有冒顿献马示弱,终围高祖于白登;近有突厥颉利请和,实则整军待发。
安禄山此信,不过缓兵之计。"
"那依你之见?"李隆基摩挲着信笺边缘,目光灼灼。
"可设河北巡察使,由兵部直辖。"苏婉儿早将系统新解锁的地理沙盘在脑中过了三遍,"每季度派专员巡视范阳、平卢、河东,查军粮、核丁册、访民情。
如此,既显陛下对边镇的关怀,又能防患于未然。"
退朝时已近正午。
王敬之的皂靴声在廊下响起时,苏婉儿正站在含元殿后的梧桐树下,看杜鸿渐带着小吏抱着奏本匆匆往兵部去。
监察御史的绯色官服被日光染得发亮,他将手中的竹筒递给她:"高延嗣昨夜到了,在崇仁坊的秘密别馆。"
竹筒里的密报还带着体温。
苏婉儿展开时,墨迹未干的"安禄山在渔阳修造甲仗库"几个字刺得她瞳孔微缩。
系统提示音适时响起:"历史原线修正进度+5%。"她望着王敬之腰间的银鱼袋,忽然笑了:"王大人可愿陪我演一出戏?"
三日后,金吾卫的快马驰出长安时,马背上的礼盒里装着"特进"勋爵的金印。
苏婉儿站在城门楼子上,看王敬之的车驾往范阳方向去,袖中攥着高延嗣的第二封密报:"渔阳甲仗库已储够三万兵甲。"她转头对身边的暗桩说:"传信给河东的郭子仪,让他以'秋防演兵'为名,往井陉关增调五千步卒。"
深夜的苏府书斋里,烛火将高延嗣带来的密档照得透亮。
苏婉儿翻到第三页时,指尖突然顿住——那是张染了茶渍的名单,"宋浑崔众甫鸿胪寺丞李归仁"等名字赫然在列,每个名字旁都标着"银五万贯田三百顷"的数目。
"好个'愚忠'。"她将名单拍在案上,墨迹在宣纸上洇开,像团凝固的血。
窗外传来更漏声,她刚要唤小桃点灯,眼角忽然瞥见案头多了个素白信封。
信皮上没有字,拆开时,一张薄如蝉翼的纸飘落在地。
"苏小姐聪明过人,可惜树敌太多。"
墨迹未干,最后一个"多"字的竖笔还带着拖尾。
苏婉儿盯着信末那枚血色狼头印,耳中响起系统急促的提示音:"检测到异常事件,标记为'红线事件'。
请宿主注意安全。"
更漏又敲了一记。
她将匿名信压在安禄山的伪信上,望着窗外渐起的薄雾,忽然想起王敬之说过的话:"这长安城的夜,总有些见不得光的东西。"
而她袖中的唐韵值,正在系统界面里灼灼发亮。
喜欢盛唐庶女:携史纠错系统破局请大家收藏:(www.luoxuxs.com)盛唐庶女:携史纠错系统破局罗旭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